“这21年来我没有第二个身份,我就是一个做布料的人,就是一个材料人。”这句简单朴素的自我描述,被Mary Ma强调了多次。
但说到布料图书馆(Textile Library),以及她这些年为中国独立设计和面料行业所带来的改变,就绝不是一句“做布料的人”那么简单。
6月28日至8 月28日,如果你去北京盈科中心,会见到一场由布料图书馆策展主办的“亲爱的,世界”软体映像展。入口处,巨大的蓝色布料装置悬浮于空中,预示着一场跨界展览由此开启。在九个展览空间内,你会进入布料做成的软体长廊,闯入充气面料制成的软体装置,也会在400 多片不同肌理的白色布样色卡构成的展览空间内,看到演员黄觉等九位影像创作者的摄影作品。
用布料应用与影像跨界融合出一场展览,这很新奇。当不同材质、不同肌理的布料以充满想象的形态重新演绎影像,布料也被打破了边界。它让人惊讶,一块普通的布料也可以延伸出那么多玩法。
“这场展览是在突破布料应用的无限性。”作为布料图书馆创始人和“亲爱的,世界”的策展人,Mary Ma把布料当作一种艺术语言。尽管布料图书馆并不是一个艺术机构,但其策划的艺术展,已经有七个。
在既往的策展生涯中,布料图书馆以大胆和富于想象力著称。无论是探讨单一布料如何变幻出20种样貌,或是以蕾丝为主题的跨界展,Mary Ma始终能让普通大众看到布料背后的奥秘,并与创意、科技和体验丰富连接。
创立于2015年的布料图书馆,既是学术性很强的布料研发中心,也是中国面料行业一处独到的风景。
一座没有图书的图书馆,却陈列着4000多种罕有而创新的布料,它与上百位中国独立设计师紧密合作,最初的使命就是要提升中国纺织面料行业格局。但如今,布料图书馆跨出面料行业,屡次以艺术展览制造话题,走向大众视野。
“从前大家都认为,布料只是一种供应,是给时尚、家居或是建筑的幕后做东西的。但布料其实是可以面对大众的,它也有文化和艺术的力量。”Mary Ma做布料图书馆是有商业逻辑的,不过她从没想过改变时尚产业,而是以展览的方式跟大众诉说、传播布料的魅力,继而提升布料在整个商业产业设计的地位,打造以布料运用为核心的跨界应用。
寻找一块布的可能性
在杭州近郊,2000多平方米的布料图书馆内,深藏着一个布料王国。
这是一个超脱于城市纷扰之外的安宁所在。窗外远处是铁轨、平房与林地,安静的室内则是数以千计的布料,以及面向设计师的设计工坊。每天预约前来的参观者,可以在这里随意浏览,看到设计师忙碌的身影,以及不同色彩、材质、纹理的布料。若对布料的历史和细节感兴趣,可以扫描二维码,读到材料的工艺和创意来源。
从初建立时的1800多种布料,发展到今天4000多种,Mary Ma仍在与研发团队不断扩充种类。任何一位独立设计师,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想要的材料,或者提出要求与构想,量身定做自己期望的布料。
因为与王天墨、陈鹏等独立设计师的多年合作,以及为JNBY等商业品牌独家开发面料,使得布料图书馆成为中国时尚行业内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这里不但以相对的低价帮助设计师完成少量的订单需求,也以丰富的品类满足设计师的灵感,共同创作,让创意落地。
“在创建布料图书馆之前,我已经有18年的材料供应商经历。”Mary Ma过去是做外贸的,为Prada、Burberry、North Face、Nike等国际大品牌长期提供面料服务,但从没想过要做国内市场。
“我去国内的商场逛,发现同一楼层的品牌,有很强的雷同感。”出于职业敏感,她开始思索问题在哪儿。中国的服装品牌通常分设采购部与设计部,两个部门之间缺乏沟通,造成许多品牌对面料的选择几乎一样。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出口国和消费国,中国纺织品产量占全球一半以上,国际市场份额超过全球三分之一。据统计,2018年中国生产了近800亿米面料,近300亿件服装,出口额近2000亿美元。仅2019年4月,中国就生产了42.2亿米面料。
如此庞大的数据和生产力,却难以满足独立设计师的需求。
2015年,在海外声名鹊起的独立设计师王天墨找到Mary Ma,希望她帮助自己解决面料困境。由于独立设计师的采购量一般不大,对材质印花等又有很高的设计制作需求,所以很难寻到合适的供应商。很多设计师不得不去欧洲或日本采购,付出高昂代价,面料几乎成了设计师最头痛的难题,也制约着独立设计行业的发展。
Mary Ma帮助王天墨在面料选择、设计等方面提供了一整套解决方案。最终,在国外需要300元一米的面料,仅30元就解决了,整季设计非常成功。
这之后,独立高端运动品牌Particle Fever、独立设计师谭凤仪等一大批人慕名而来。通过与独立设计师的合作,她发现了中国面料行业变革提升的契机,布料图书馆应运而生。
她与不同的设计师一起,浸润在材料的创意中,在不同风格的主题下进行创作。一块布不仅仅可以被选择,还可以被设计、创作和再造。Mary Ma发现,从事布料行业十几年,她又再一次被激发,“那些前卫、年轻、鲜活的思维创意,让我的团队打开思路,看到材料创作背后更多的趣味性和时尚感。”
2016年,布料图书馆成为首家获得全球权威材料机构纽约Material ConneXion认证的中国机构,中国面料行业从此在全球多了一种身份与认可。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设计师川久保玲、山本耀司在巴黎和世界的舞台上发布作品,他们幕后的力量来自日本,都用日本的布料去表现作品。我们也希望,这里可以成为中国当代材料的公益研究机构,这是我们的本源。”Mary Ma说,但她内心的商业蓝图,还远不止于此。
建立设计IP
面料就是“一匹布”、材料人就是“开工厂的”?这些来自大众的印象,是Mary Ma想要打破的。
“你永远无法想象一块面料的可能性边界在哪里。”在布料图书馆策展主办的七次大展中,都以当代艺术化的体验和装置结合,向大众传播“布料无边界”的理念。
2016年,布料图书馆策划“1-20布料计划”,第一次走向公众。一块寻常的100%涤纶布料,经过研发现代工艺技术的处理,发生20种蜕变。
2018年,布料图书馆又携手瑞士圣加仑纺织博物馆开启“Lace to Meet You绣外慧中”大展,全面呈现一百年来蕾丝的经典材质和当代工艺的再创造,从时装、运动装备、鞋履、配饰的全面运用,重新阐释古老的蕾丝。
这一次“亲爱的,世界”软体映像展,则是更大步伐地跨出行业,与影像艺术交互。
Mary Ma说,布料图书馆只是一个起点,与设计师的广泛合作,是商业逻辑中的第一步,之后则是通过展览让观众看到布料更深层的内涵。
在展览中首次出现的新材料体验馆TEXTILE+,是Mary Ma未来探索商业可能性的独立空间。这里售卖帽子、项链饰、鞋包、家具用品等涉及生活各个层面的产品,之前观众在展览中体会过的科技材料,都被运用到其中。
看上去,这个体验馆更像是一家买手店或是集合店,但Mary Ma说,它只是布料图书馆孵化出来的一个IP,“TEXTILE+是产品,是展厅,也是一个开放的实验室。我们集合创新科技以及美学创意,以生活场景为核心,为城市消费人群创造一种产品获取新的可能和思考。”甚至,他们还会围绕“TEXTILE+奇思妙想”让用户参与设计,并为他们实现产品。
就像在美术馆看完展览之后走进艺术商店带走一件衍生品,人们在体验馆里也能买到之前看过的高科技材料演变出的前卫设计,它可能是一双不会被打湿的小白鞋,一张沾了水就能显现叶脉的荷叶边布料茶几。
Mary Ma说,这个项目最终能承载什么,能够连接到多宽广,她还在不断尝试,未来TEXTILE+项目的合作作品会有一个网上商城,“TEXTILE+就是一个去设计化的东西。材料可以承载一切,也可以变成一切。一张茶几、一双小白鞋、一件风衣、一只手包,它们共同的特点是与日常所见之物不再一样。它就在你的生活里,就像布料贴近你的肌肤,亲切而自然,重要的是,它还是不贵的。”
面料行业早已迎来新技术浪潮,全球纺织服装消费和市场格局经历结构性巨变。消费者偏好和购买行为习惯发生巨大变化,订单个性化、定制化、碎片化趋势明显,这一切都对供应商的反应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和社会责任履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也为中国面料行业在新时代获得更多话语权和优势地位提供了机遇。
“国外的科技工业力量是非常强的,我本身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20年里,Mary Ma接触了无数国外专家和技术,把所有积累不断进行消化,“这些印记非常深地植入大脑里,变成自我的原创,然后结合中国不同地域的原料,去实现新的感受。”
Mary Ma坚信,TEXTILE+项目一旦与不同品牌、领域的设计结合,与设计品牌和大众形成对话,过去那种单一的面料供应商角色,会不断向上升级融合,打通中国服装设计的产业链,重塑布料的角色。这也是未来中国整个面料行业的机遇与方向。
她也设想过未来,布料图书馆必定会带着中国面料厂牌前往伦敦、纽约、东京等时尚之都,逐步在那里扎根。
“布料面向大众的机会是谁,是地产吗?是商业吗?我觉得一切皆有可能。”Mary Ma希望为中国带来更多国际化水准的面料创意内容,同时把中国的面料产业带往全球更多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