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纺织服装业迎来春天 年度利润激增29.4%

  湖北日报讯(记者郭习松、通讯员伍晓中、李川)受益于企业转型步伐加快,高支纱比重提高,高附加值面料产销形势较好,我省纺织行业效益实现稳定增长。近日从省经信厅获悉,2018年我省纺织服装业呈“加速度”发展态势,全年实现主营收入3264.07亿元,增长10.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4个百分点;实现利润144.52亿元,增长29.4%,同比加快26.1个百分点。其中,纺织业实现利润92.75亿元,增长29.5%;服装业实现利润41.01亿元,增长24.7%,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1个和5.7个百分点。
增幅从何而来?省经信厅轻纺处处长黄敏鸿认为,经历了新旧动能转换的涅槃,纺织行业的技改效果开始显现,加上严格生态保护、消费升级带来的“剩者为王”等因素共同作用,转型发展的纺织业开启新局面。
受多种因素影响,自2011年开始,服装家纺行业进入去库存调整阶段,以往粗放式外延扩张、行业库存高企等问题凸显。受益于经济发展收入提升、消费升级等,该行业中高端消费市场2016年第四季度率先显现回暖态势。
传统的纺织业已经面貌一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带动行业转型的作用愈发明显。2017年被称为纺织行业科技创新年,全省多项行业关键新技术取得突破并推广,数字化、网络化技术广泛应用,全行业500万元以上纺织投资项目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97.3亿元,同比增长20.7%,高于全国14.8个百分点。
行业统计显示,目前全行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已接近40%,每百米印染布新鲜水需水量由2.5吨下降到1.8吨以下,水回用率由15%提高到30%以上;再利用纤维年产量达到600万吨,占纤维加工总量比重由2010年的9.6%提高到12%以上。
进入2018年,随着储备棉轮出制的实施,棉价上涨预期增强,与此同时,环保趋严、大量产能向海外及新疆地区转移,坚守的纺织企业“剩者为王”,一批特色产业集群成为行业发展的示范基地和重要载体,服装家纺企业的经营业绩持续改善,其中女装、家纺、休闲及童装、化妆品等表现居前。
延伸阅读
探寻“春天”的秘密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郭习松 通讯员 韩娜
改出新生
一片新徽派建筑,远看上去像一座花园。
这里是石首德永盛智能化纺织工业园。
1月下旬,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园区,即被眼前极具现代化的生产图景震撼:500多台套最新引进设备齐刷刷开启,国际上最先进的赛络纺、榄型纺纱工艺就此上演,清梳联、粗细络联、机器人智能打包,e系统信息管理,恒温空气调节处理,全自动完成。“总投资5.4亿元,核心设备为全球首台套应用,生产效率提高70%, 人工节约4/5,年产各类纯棉赛络纺纱以及其他花式纱线5万吨,年产值12亿元以上。”德永盛公司董事长陈锋不无自豪地说,这是全球具有真正意义的数字化、智能化纺织生产样板工厂之一,两年内产能有望翻番,成为中国牛仔纱线生产的“隐形冠军”。
同在荆州的公安县金安纺织集团,也从技改中获益。截至目前,公司已形成环锭纺40万锭、气流纺2500头,纱锭规模位于全省同行业前列,实际开台规模居全省同行业第一。2018年实现利税7286万元,同比上升71.15%。“5年前,我们就着手淘汰原二分厂5万锭落后产能,投资5.3亿元实施了20万锭精梳紧密纺生产线建设项目,并于2018年3月全面投产。”公司董事长黄鑫凤介绍,经过20多项技改后,产品一等品率长期保持在99.9%以上。
创出新天地
近日,记者来到武汉市江汉经开区的红T时尚创意街区,浓郁的设计感扑面而来。
世界知名“时尚怪才”、多届世界小姐“御用服装设计师”胡社光,在此打造时尚学院,不仅为T台专业模特,还为儿童模特、老年模特,提供培训和设计;本土独立设计师罗钒溪在此设立个人工作室,入驻不到3个月即作为亚洲青年设计师代表登上纽约时装周的舞台;全国金顶奖设计师潘怡良(中国台湾)也入驻此地,两岸年轻设计师开展交流、协同发展。
2016年初,爱帝集团投资3.2亿元,对原有的老工业园厂房进行升级改造,一个涵盖时尚秀场、产业办公、创意公寓、体验式商业配套、多功能活动中心等多种业态与服务相结合的文创产业孵化集聚综合体应运而生。建成以来,已入驻海归设计人才25人,文化创意设计类企业42家,高新技术企业3家,上市公司1家,成为武汉时尚产业“新地标”。
腾笼换鸟的爱帝集团在黄陂区也实现新生——过去是手工量体裁衣,现在把30万套服装版型放到数据库中,设计师输入细节要求,平台就自动打版,怎样搭配最合理,怎样剪裁最省料,系统自动生成,同时自动匹配相应颜色、材质、尺码的裁片,分发到各岗位。“一件衣服从设计到出品,从3天缩减到2个半小时,每年开发设计的产品从500个增加到3000个,每日在线生产品种从30个提高到100个。”爱帝集团董事长胡爱娣告诉记者,爱帝是全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三批次认定的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针织行业企业。